中国传统节日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19日发布人: 来源: 浏览次数:

春节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 ""岁日""新正""新元";而清代,一直叫"元旦""元日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元宵节

中文名称元宵节

英文名Lantern Festival

别称上元节、上元佳节、春灯节、灯节、小正月、元夕

节日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节日类型中国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中国

节日起源原始崇拜、信仰

节日活动赏灯、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

节日饮食元宵汤圆

节日意义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设定时间汉朝

遗产编号Ⅹ-71

类别民俗

批准时间2014123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179-157)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1]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12]

 

清明节

起源山西绵山

中文名清明节

英文名Tomb-sweeping Day

节日时间公历44日或5日或6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中国、越南、韩国、琉球

节日起源祭祀

节日活动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

节日意义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5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

国家文化遗产2006520日列入第一批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2009930日入选世界名录

中文名端午节

英文名Dragon Boat Festival

别称端阳节、午日节、龙舟节等

节日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

节日起源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

节日活动赛龙舟端午食粽、挂艾草菖蒲

节日饮食粽子雄黄酒五黄

节日意义古代文化传承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七夕节

中文名七夕节

别称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诞

节日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中国与汉字文化圈诸国

节日起源自然崇拜、妇女乞巧

节日活动祈福、拜织女、吃巧果、染指甲、结扎巧姑等

节日饮食巧果

节日意义中国古代的妇女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7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20065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中秋节

中文名中秋节

英文名Mid-Autumn Festival

别称团圆节,秋夕,八月节等

节日时间农历八月十五日

流行地区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

节日活动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5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重阳节

中文名重阳节

英文名Double Ninth Festival

别称登高节、晒秋节、重九节、九九重阳

节日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

节日起源祭祀、自然崇拜

节日活动插茱萸、赏秋、赏菊、登高、踏秋等

节日饮食重阳糕、菊花酒

节日意义敬祖、敬老、感恩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12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上一条:中国现代节日

关闭